簡介
本期內容簡介
舊的一年,「假」的一年,過去了。迎來的,會是真的嘛?
第七期由張時健擔綱責任主編的紀實攝影專題,訪問了不同世代的紀實攝影工作者與評論者,從八〇年代的人間世代橫跨至當前的網路世代與社運,以歷史縱深探討與反思在地的紀實攝影,及其對真實的建構。有圖並不就有真相,但有圖卻常有感動。貼圖點燃熱情召喚行動,社群網站連結的社運新形態,重構攝影者與真實之間的關係,卻還沒人清楚這會把攝影帶去哪個新世界。
攝影新世界是什麼沒人清楚,舊世界很多人卻也不見得通通瞭然。張世倫書寫的日本傳奇攝影家中平卓馬,帶我們走一遭他 1960 年代起的戲劇性起伏,作為我們理解攝影與社會關係的不同角度。
攝影之外,本期多篇針對不同領域的評論,回顧與探索了虛假一年中的許多真實事件,從義大利公共電視「消費人道救援」的實境秀,到橫豎總要引領風騷的一代宗師王家衛,或者林生祥精彩的我庄,都是紮實的另類觀點。而作為更大型另類社會實踐的拉丁美洲廿年革命,由於甚少被歐美與台灣媒體關注,因此更值得讓讀者在共誌看見。
本期更多了許多不同的青年聲音。戴瑜慧在專題中敘述了當代漂泊的遊民攝影計畫,Klavier Wong 提供了香港青年以電影節進行社運的實踐,何思瑩分享了台灣學生的中國交換經驗,共消息中則有公視派遣工會許純鳳的參與式報導。不同形式的社會參與及論述,豐富的不僅僅是共誌內容,更是整體社會的多元性。
章節
- 共專題(p.6)
- 攝影的政治路(p.6)
- 鐘聖雄:攝影鼓動社運(p.8)
- 劉振祥:從街頭一路走到劇場(p.14)
- 多彩戲謔的倪祥,看見大林埔(p.21)
- KUSO照片是社運,也是生活(p.25)
- 臉書社運,照片TOP10(p.26)
- 紙板屋精神 攝影作為無固定住所者運動中的一環(p.28)
- 郭力昕:不再見證,而與觀者辯論的紀實攝影(p.32)
- 共消息(p.34)
- 共國際(p.38)
- 拉美起義二十年 《經濟學人》無動於衷(p.38)
- 從影像中實驗解放─香港社會運動電影節(p.43)
- 共影評 電影也是一橫一豎:評王家衛《一代宗師》(p.46)
- 共樂評 我們曾搭上那艘瘋人船─評《我庄》的音樂與政治寓言(p.52)
- 共觀點(p.56)
- 都市、風景、圖鑑:中平卓馬的攝影實踐(p.56)
- 人道救援?還是難民奇觀?(p.64)
- 共青年 動漫很忙:同人誌與cosplay的次文化(p.66)
- 共生活 體驗中國:一位交換學生手記(p.68)
作者簡介
雜誌簡介
《共誌》創設於2011年,是一本以媒體/文化批判為主的獨立評論雜誌,關懷在地公共議題及文化活動,提供深度分析社會脈動的評論及報導,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。《共誌》每期於大專院校、獨立書店與藝文空間提供免費的限量紙本索閱,接下來即將在Taz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上架。
◎ 發行單位
媒體改造學社(簡稱「媒改社」)創立於2003年,參與成員涵蓋學術圈、新聞界、社運團體等立志改善本地媒體環境的各界人士。目標在於改造台灣媒體結構、提升全民媒體素養、保障傳播從業人員工作權,以及健全本土傳播生態。
媒改社網址:http://twmedia.org/
FB留言
同書類書籍